□堂吉偉德 南充
  作為歸國的醫學博士,丁列明憑藉凱美納取得了創業路上的巨大成功;但作為企業家,擺在他面前的,卻是從新藥審批、市場準入到進醫保目錄,乃至企業稅負等等許多令人頭疼的難題。審批慢,拿新藥證書平均要等一年半;難進醫保:很多患者仍用不上;稅負高是創新藥企面臨的另外一大壓力。
  有報道指出,中國超過九成藥品是仿製藥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創新藥物和仿製藥的產值比大概為3∶1,而中國則是1∶3。可以說,中國藥品產業的創新現狀很不樂觀。
  資本具有天然逐利性,若是原創新藥的收益不能大於成本投入,那麼就不會對原創新藥感興趣,從只會在“短平快”的仿製上不遺餘力,導致山寨藥品泛濫成災,“一個藥物,多家仿製”的情況屢屢出現,廠商之間殺價競爭現象嚴重,行業盈利空間大大萎縮,甚至造成虧損。
  從最近的修正藥業事件來看,當藥企處於一個低端而惡性的競爭環境中時,“控製成本”就會變成違規行為,生產出“正規的劣藥”。由此看來,激活藥品行業的創新力,培育中國自己的研發企業已然迫在收睫。然而,僵化的體制,卻導致藥品創新的風險增大,比如冗長而又複雜的審批程序,一個新藥從立項、臨床報批,到進入市場,大約需要幾年時間,一旦上市又可能無法進入醫保目錄而致銷售受限,同時在專利的保護上也存在諸多不足———新藥專利保護期限,我國沒有特殊規定,即發明專利保護20年,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保護10年。美國、日本等國家的專利保護期限均為20年,而且還有專利補償期限制度。
  而這樣的尷尬又何止於藥品領域。中國經濟無疑成就巨大,但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卻一直未獲根本性轉變,一些關鍵領域的關鍵技術,依然被國外牢牢掌握,據說一些代工企業生產一部手機只賺幾分錢,要生產8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。不創新中國沒有出路。
  激活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,離不開審批制度改革、行政效率提高等等,同時形成創新保護和激勵的共識。什麼時候,那些令原創新藥企業家頭疼的難題消失了,全社會的創新環境也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改善。  (原標題:原創新藥的尷尬是創新現狀的縮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k64rkzt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